耳朵到底能不能掏,什么情况下需要“采耳”
采耳时常常会听到采耳师告诉你耳朵里有耵聍,有些人是不了解耵聍是什么的。
那么,耵聍到底是什么?怎么产生的?它有什么作用?该不该自行掏耳朵或“采耳”?……下面,耳梦一一为您解答!
耵聍是什么?怎么产生的?它有什么作用?
耵聍是医学名称,俗称耳屎,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腺体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物质。
耵聍主要分为两类:
一类是干性耵聍,中国人大多属于此类;
一类是湿性耵聍,俗称油耳。
刚分泌出来的时候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,具有润滑保湿的作用,防止耳道皮肤干裂。如果没有耵聍,耳道过于干燥,容易引起耳痒、皮肤烧灼感;耳屎的黏性还可以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,阻挡水滴或小飞虫等,避免外来物直接刺激或破坏耳膜;耵聍里还含有溶菌酶,还有点弱弱的杀菌作用。
总之,耵聍一直都在默默无闻保护着我们的耳道。
该不该自行掏耳朵或“采耳”?
耳道内的细胞是十分独特的,因为它们是可以迁移的。在耳道这个小小的“死胡同”,皮肤新陈代谢所脱落下来死细胞和腺体分泌物形成的耵聍,会随着迁移运动而被带向外耳道口。生活中像咀嚼和聊天这种能带动下巴运动的行为,也能促进这一过程。新鲜耵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,水份挥发后就会变干,随着我们人体的运动大部分就自行掉落到体外。
自行掏耳朵大部分是把耳垢推进去。而且频繁的掏耳朵其实是有捅破鼓膜的风险的,严重的甚至是有可能会影响听力、出现流脓等现象,
因此,平时是不建议大家自行掏耳朵或者“采耳”的。为了大家的健康着想可以去专业采耳店采耳。专业技术、专业工具为您清洁耳道,放松心情。
出现哪些情况要清除耳垢?
对于那些腺体分泌旺盛导致耵聍生成速度较快或因外耳道畸形狭窄、瘢痕等导致的排出通道受阻的人,耵聍一般难以自行排出。
新鲜的耵聍干燥后如不能及时排出去,日积月累就会在耳道里堆积起来,甚至完全阻塞耳道称为耵聍栓塞。
若耵聍压迫鼓膜可引起眩晕、耳鸣及听力减退;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,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;若遇水膨胀时可致完全阻塞外耳道,引起耳闷、耳鸣或听力骤降。这类人需要人为地清洁耳道,但也不可过于频繁,最好请专业医生或采耳师使用专用器具来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