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耳朵,才能合理“掏耳朵”

“掏耳朵”,听到这三个字很多人可能会感到耳痒。会想起平时各种掏耳朵的情景。有人用挖耳勺掏出耳朵像挖宝一样挖宝,也有人用延长型的指甲盖掏耳朵,看上去十分不雅,有人用发卡掏耳朵,就像探月一样。掏耳朵看上去事情很小,但是不小心就会引发大问题。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掏耳朵的一些知识,减少不正确掏耳朵给我们带来的危害。以下就进入掏耳朵的世界吧。
外耳道是一种近似圆形的结构,耳廓在外部与耳廓相连,内部最深处是鼓膜,其作用主要是将声波传给中耳、内耳。耳道口附近皮肤上长有细绒毛,可保护外耳道的皮肤和外耳道的粘附。在外耳道表面的皮肤中,有耵聍,它可以分泌一种、黄色、粘稠的物质,俗称耳屎,还有保护外耳道的作用。不过,耳屎积累的时间越长,就会引起耳痒和阻塞感,甚至影响听力。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,与软骨膜、骨质连接较紧,皮下组织较少,外耳道不是一条直管道,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,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、感染,导致外耳道疖肿、发炎、溃烂,会引起耳朵疼痛难忍。
许多人之所以掏耳朵是因为耳朵里面有耳屎,即我们所说的耳屎。事实上,耳屎也有一定的功效。耳屎为松软的片状,在外耳道内起到保护作用,可有效阻挡外界进入的水或小虫子,对耳膜和外耳道起到保护作用,而且可以通过咀嚼、打哈欠、说话等动作使碎的耳耳道排出。但也有一部分人,因为耵聍比较发达,会分泌大量粘稠状分泌物,我们称之为油性耳屎。有时分泌物较多,贯穿整个外耳道。可能会导致耳闷、耳鸣,甚至是假聋的症状,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冲洗,能够很快缓解症状。
要不要经常掏耳朵?
一般来说,大多数人的外耳道都不用掏。因为我们的耳朵在进化过程中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,那些耳屎、碎屑等可能会随着说话、咀嚼以及头部活动而自行落到耳外,这些都不会造成外耳道堵塞。不过有些人觉得掏耳朵舒服,也可以半个月左右掏一次。在游泳或洗头发的时候,耳朵里有水,要把水倒出来,但要小心。

相关新闻